繼啤酒行業集體漲價后,飲料行業也加入了“改價簽”的行列。
在漲價函里,漲價原因被寫得很簡單,“當前國內外原物料價格持續高漲”“市場原料、運輸成本以及人員成本等成本持續高漲”等。此前,統一方面在三季度分析師會議上已透露,由于PET和糖的成本同比上漲了14%到18%,原料成本壓力對于統一中控2017年第三季度而言,依然是“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”。此外,從今年起,影響食品飲料公司定價的因素又多了一個環保稅,原材料漲價和稅收成本上升意味著利潤空間被直接壓縮。
此外,飲料銷量增速放緩也是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。
從行業來看,從2014年到2016年,國內飲料市場增速持續放緩,無論是市場上的整體銷售量,還是幾家具有指標性意義企業的銷售量,數字都不容樂觀。造成飲料市場增速放緩的原因,并非因為國人不再愛喝飲料,而是飲料的消費群體、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。有人這樣比喻:“在很長一段時期,喝飲料是一件時尚的事情,在北京市區房價只要四五千元一平方米的時代,一瓶普通碳酸飲料的價格也在3元左右,與并無多大差別。”更為關鍵的是,對于如今的消費者而言,飲品消費不只是為了解渴,如同食品消費不只是為了解餓一樣,飲品消費同樣可以具有社交等多種功能。在飲料行業利潤率持續攤薄的情況下,連鎖咖啡店在國內的擴張速度卻在加快,僅以星巴克為例,從2011年到2015年,中國門店數量增加了約2.65倍。對于冬日里的年輕情侶而言,需要解渴時,是在便利店中買兩瓶飲料,迎著寒風一飲而盡,還是找家咖啡店或飲品店,坐下來慢慢享受,答案顯而易見。
從品類來看,老產品和老方式已經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。自2015年起,康師傅的茶飲和果汁的銷售收入劃入了下坡路。到2017年季度,康師傅飲料業務的股東應占溢利為3691萬元,同比下滑了54.13%。根據統一2017年上半年財報來看,飲品業務營收65.98億元,較上一年同期的收益下跌11.4%。曾經一度半年銷售量超5億的小茗同學也沒那么好賣了。如果仔細對比當下市面上的茶飲料、果汁飲料、功能飲料和包裝水飲料,會發現,不論是口味、定位、價位乃至包裝,都與10年前無甚差別。沒有差別的不只是產品本身,產品的銷售地點和方式、產品的推介形式也沒有太多變化。對暢銷老品提價的同時,推出爆款,研發更多高單價的新品,已成為所有食品飲料制造商的共同訴求。此前,康師傅在第三季度分析師會議上提到,公司管理層希望加強其高價位的板塊業務,并在2018年考慮推出不同價位的新飲料產品。
飲料會帶來哪些影響?
從產業端來說,漲價有利于飲料行業的結構性提升,有助于產品品質的改善,會帶動行業進入良性有序的發展。“統一和康師傅不漲價,別家企業是無法行動的,他們的價格調整盤活了整個行業,有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。”朱丹蓬說。
從消費端來看,隨著消費升級以及進口產品越來越多,消費者對于高質高價的消費理念日趨認同,因此消費端是可以消化這種漲價的。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,2017年上半年,中國中等收入家庭已接近7000萬戶,他們在所有品類上的花費比一般家庭高出14%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高價產品買單。針對這輪漲價,朱丹蓬指出,多家食品飲料公司扎堆提價,是對于時間節點的選擇,目前基本上是飲料的淡季,利用淡季調整價格,一是敏感度沒有那么高,二是對馬上到來的春節,時間比較合適。
提升企業利潤不能全靠漲價
隨著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升,消費者經歷了“買一瓶碳酸飲料過過癮”到“大量消費碳酸飲料”的過程,最終,愿意每年花幾千元健身的年輕群體,不會再愿意大量消費碳酸飲料。統計數據也顯示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重視健康飲品,碳酸飲料的份額占比持續下降,而茶飲料、果汁飲料、功能飲料和包裝水飲料的份額卻在提升。
事實上,已經有許多飲料品牌,將“健康”作為品牌的形象之一,但是依舊未能挽回市場局面。如果仔細對比當下市面上的茶飲料、果汁飲料、功能飲料和包裝水飲料,你會發現,不論是口味、定位、價位乃至包裝,都與10年前無甚差別。沒有差別的不只是產品本身,產品的銷售地點和方式、產品的推介形式也沒有太多變化。
也是說,如果飲料企業還以多年不變的老產品和老方式來應對消費者,是遠遠不夠的。舉個例子,許多飲料是放在超市和便利店中零售,那么,當互聯網企業連生鮮領域都開始爭相布局時,還有多少年輕人會進入超市采購成箱的水;當移動支付日益便利時,還有多少人愿意在高峰時段的便利店排隊等待,只為了買到一瓶水?
更為關鍵的是,對于如今的消費者而言,飲品消費不只是為了解渴,如同食品消費不只是為了解餓一樣,飲品消費同樣可以具有社交等多種功能。在飲料行業利潤率持續攤薄的情況下,連鎖咖啡店在國內的擴張速度卻在加快,僅以星巴克為例,從2011年到2015年,在華門店數量增加了約2.65倍。對于冬日里的年輕情侶而言,需要解渴時,是在便利店中買兩瓶水,迎著寒風一飲而盡,還是找家咖啡店或飲品店,坐下來慢慢享受呢?
飲料企業想挽回市場態勢,需要改變的不只是自身產品的價位,也要改變產品本身,更要轉變固有的經營理念,從線上線下多渠道入手,拓寬生存空間。